史上最经典的两首《忆秦娥》词,一首前无古人,一首后无来者
每天文史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诗有标题,词有词牌。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历史上词牌数量多达一千六百多个。
词牌大多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最初不同的词牌,格式与声律会不同,经过漫长时间发展,最后大致分为豪放、婉约及中性几种风格。
我们今天要讲的“忆秦娥”这个词牌,风格上大体属于婉约词。
它全词十句,字数为四十六字,分上下两阕,每阕后三句字数、平仄相同,三仄韵一叠韵,分为平韵格和仄韵格,
这个词牌称得上最古老的词牌之一,因为它出现时间极早,最早出自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
《忆秦娥·箫声咽》
李白不仅是诗仙,也有中华词祖之誉,而他这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之作,以气象取胜,境界极为阔大,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箫声咽”,开篇以箫声为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凄凉悲怆的基调就已经出来了,一下子就把人带入到意境之中,从而展开了一个伤感别离的画面。
秦娥梦,秦楼月,最后写道“霸陵伤别”无不与伤怀有关。
下阕将意象与情感浑融在一起,语调抑扬顿挫,气象悲凉浑厚。
尤其是最后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表明历史已成过眼烟云,只有西风和残阳还在照着汉朝时期的帝王陵和毁坏的宫殿,一语道破古代历史的规律,表达出一种历史盛衰、古今悲欢的、既悲且壮的情感,为此词增添了哲理性的厚重感。
这首词寥寥数笔,微微唱叹,却如天地初开,堪称千古绝唱,用前无古人来形容它可以说非常贴切。
“忆秦娥”这个词牌有了水平如此高的开山之作,也吸引了历代文人来填词,希望能够和李白一较高下。
可惜的填词者众,却没有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高水平之作,更别说能超越李白。
就在大家都认为李白这首词是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般存在时,近代一个胸怀天下的伟人,在战争余暇中挥笔写下一篇忆秦娥,直接推翻了李白这首词“后无来者”的定论。
《忆秦娥·娄山关》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因错误的指挥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闻名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敌兵的围追堵截下,失去了根据地的中央红军损失惨重。在红军生死攸关之际,伟人在遵义会议后接过了红军指挥权,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在重大压力下,伟人当机立断,二渡赤水,再度攻占遵义,而遵义城外娄山关此战重中之重。
娄山关是易守难攻的兵家重地,经过红军浴血鏖战被成功攻克,此战是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当伟人战后站在娄山关前,心情无比激动,诗兴大发,用忆秦娥填了首词。
伟人的诗词以雄浑豪放、慷慨激昂、闻名于世,这首词同样如此。
写景壮丽,抒情豪迈,充满了伟人强大的自信与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读来令人振奋不已。
词的上阕以“西风”、“长空”、“大雁”、“霜月”等等意象来写冷峻悲壮之景。
开篇“西风烈”交代节令的同时,又能感觉扑面而来肃杀之气,读完就能体会到当时形势的危急。
“长空雁叫霜晨月”,既交代了战斗时间,又营造了黑暗破晓的紧张感。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这句通过听觉上的感受来描绘出这场战斗的激烈。
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以动衬静的写法将战斗窒息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下阕起句却蓦然一转,直接转入战斗胜利之后,但慷慨悲凉之感却挥之不去。
“雄关漫道”言明即便关山险阻,长路漫漫,突出了红军战士夺取娄山关的艰辛。
但就算雄关“真如铁”,我们的红军战士也在此刻豪迈的从头越,于悲壮之中顿生豪气,同时也抒发了革命战士蔑视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踏平险阻的决心和勇气。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伟人伫立娄山关之巅,望群山莽莽苍苍,夕阳逐渐落下,最后一抹余晖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
结尾再次写景,确是一幅苍凉沉雄,气壮山河、沉郁悲壮的景色,让读者再次感受到红军钢铁般的意志,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全词虽然不过寥寥几笔,但却极具感染力和冲击力,将雄浑悲壮的红军长征之路描绘的淋漓尽致。
全词境界之大,古今少有,称之为千古绝唱丝毫不为过。迄今为止,再无《忆秦娥》能将其超越,可谓名副其实的后无来者!就是对上前面李白那首忆秦娥,也感觉是超越的节奏。
李白和伟人的这两首词,你更喜欢哪首?
END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